临城不卖资源卖生态
本报讯(通讯员杨富强苏鹏涛李铁兵)“在蝎子沟看红叶,到白云掌摘苹果,去岐山湖吃农家饭,再到绿蕾核桃园参加有氧骑行锻炼,这一路的风光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这是到过临城的游客共同的感受。
“不卖资源卖生态,不卖山水卖风光”。近年来,临城县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闭煤矿15家,拆除耐火窑62座,关停小石子、小石灰厂100多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0万吨,全力推进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与此同时,这里持续开展“绿满临城”活动,引来“八方客”,赚足“四面财”,逐步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整合县内资源,实现一、三产有效对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村旅游、餐饮、服务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该县副县长刘贞哲说,近年来,“生态游”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生活。绿岭、南沟、闫家庄、白云掌等近百家林果基地,如今都“变身”成了景区,农民大都吃起了“生态饭”。
在省级旅游示范点白云掌村,前来采摘苹果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通过大搞林果种植,发展旅游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支部书记李金中告诉,他们村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游客,关键在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
“做好‘生态美’,做强‘生态游’,临城县把经济林建设作为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逐步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面貌。”该县县委书记宋向*说,以薄皮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已发展到20万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薄皮核桃林,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有力促进了乡村游的发展。
“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优。”宋向*说,临城在认识到发展资源性产业的诸多弊端后,通过转型升级,大搞生态型经济建设,实现了“绿”、“利”兼得。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生态型经济带来的“绿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