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出现任何血腥杀戮场景的情况下,将战争的惨烈传递给孩子?
如何在展现战争带来的灾难的同时,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人道主义情怀的光辉?
这一直是战争题材绘本面临的问题。
逢9.3之际,我们筛选出一批优秀的战争题材绘本,予以讲述或评论。以此来缅怀战时岁月,述说不能承受的战争之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1.南京,永恒的痛
《南京那一年》
年的南京,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痛。
纵观《南京那一年》,整部绘本并没有出现直接的杀戮场面。即使是最终的城破日,也只是在纸上泼洒着象征着灾难和鲜血的黑墨与朱砂。
作者将视角更多地放在了城破之前的一年里,用淡淡的笔调记录着南京市民、富户、职员的过节状况。例如,元宵节夫子庙的灯会、清明节鸡鸣寺的踏青、端午节秦淮河的赛龙舟、中秋节庭院里的赏月……
这些看似热闹祥和的场景,却隐藏着危机:元宵节的集市,墙上粘贴的“抗日救国”;
中秋节的庭院,祖父手里的报纸头条,是“日机轰炸评事街”。
图1元宵节集市
图2中秋节庭院
南京的夫子庙街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历来文脉绵延,人气浩浩。中秋之夜,这里本应人头攒动——如果是以前,许多文人墨客、官家商贾本应在这里流连感怀、望月思乡,或者在秦淮画舫歌吟一醉。
然而年这个中秋,本应热闹非凡的夫子庙附近却满目凄凉。
图3
除了报童、黄包车车夫和大兵,街上空无一人,只有满地的帽子、雨伞、拐杖、报纸。古老庄重的夫子庙面前,赫然立着一枚巨大的炮弹,提醒人们“空袭随时可能到来”。而远处的绸缎庄、板鸭店的广告招牌旁边,却是巨大的“大拍卖”“不顾血本”……
画面最右边的“秦淮人家”招牌和酒楼的飞檐翘脚,还有图画左面宏伟但破败的夫子庙大成殿,仿佛是在对我们呐喊:
“这里本应是金陵风雅、烟花繁盛之地啊!!!”
“你看这条河,就是流淌着六朝金粉的秦淮河啊!!!”
“这里是南京啊!十朝都会南京啊!承载着江南千年文脉的南京啊!”
……
这就是年,南京的中秋节。
秦淮河水无声流淌,一轮明月的倒影被分成了两半,仿佛在预言着这座城市的命运。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深呀;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
就像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最令人潸然泪下的桥段,是在国破家亡之时,歌女们悠悠地唱起南京城曾经的美好。
这本《南京那一年》,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这一副图景——本应属于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幸福、欢乐、祥和、团圆,被无情的战争撕碎了。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图4
绘本的最后是一张战斗机狂轰滥炸南京的全程鸟瞰图,乌黑的墨和鲜红的血,痛诉着这座城市正经历着的巨大灾难。在这里,作家叶兆言也以克制的笔法写道:“年,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被炸得千疮万孔。”话语虽戛然而止,但却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图5日军轰炸南京城
如今的孩子,已经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第三代人了。战争时期人们的种种经历和遭遇,在孩子心中,或许最终会变成一个个好玩有趣的传奇故事——或者是一场热血游戏,或者是一场“旷世大戏”。然而,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许这个答案在孩子心中,会越来越模糊不清。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责任把战争的真面目告诉孩子。《南京那一年》,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战火中的一抹音乐
《欧先生的大提琴》
《欧先生的大提琴》在众多的战争绘本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以儿童的语言娓娓道来,却又如音乐般缓缓淌入人的心中,发人深思。
在战争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同样,在和平年代,和平的成果也由大家共享。
故事中的小女孩生活在战争年代,男人们都去参战了,陷入围城困境的都是老幼妇孺。孩子们没有可以玩耍的地方,每天只是在公寓大楼里打发闲暇时间。在这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中,没有取暖的燃油,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人们只能盼望着每个周三下午的救济车来发放生活必需品。
图6
然而,救济车还是被无情的炮火炸毁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此时,不合群的欧先生代替了救济车,每个周三下午,欧先生都来到广场上,用大提琴演奏着巴赫的音乐,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人们的心灵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可是敌人并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大提琴也被无情的击毁,人们的心也跟着再一次被击碎了。欧先生并没有退却,大提琴虽然被损毁了,可他还有口琴。
又一个周三的下午,欧先生重新出现在广场,继续用口琴吹出巴赫的曲子,继续给大家心灵以及灵魂上的支持,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前行的动力,让人们在这个刺骨的冬日里感受丝丝暖意。
图7
虽然这是战争题材绘本,可是并没有给人压抑消沉的感觉,全书采用了柔和温暖的色调,在战争的残酷中给人带来安心的感觉。
战争是无情的,可人心是温暖的,在冰冷的冬季,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人们仍然渴望着和平,渴望着阳光。音乐恰似冬日里的暖阳,就那样慢慢融化冰封的世界,带给人希望的焰火和光亮。
人们听了欧先生的大提琴曲调和口琴声不再那么烦躁了,欧先生的勇气也让人们不那么害怕了,这动人的音乐就像救济车那样,支撑人们活下去,给人们以力量。
图8
这种支撑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是战争年代最缺乏的,也是人们努力寻找的。有了精神支撑,人们就会相信,在战争的废墟之上,终有一天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和平是需要大家共同营造的,就像欧先生的那把最好的大提琴一样,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做得出来。成龙先生说:“安全、稳定、和平就像空气一样,只有失去了才会知道它的珍贵。”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也是需要维护的,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愿世界每一处都安定和平,不再有战争。
3.少女版《辛德勒的名单》
《铁丝网上的小花》
小女孩儿布兰奇透过洁净的纱窗却看到了一团糟糕的世界。她的眼神很专注,她的拳头攥得很紧。她在观看,她在思考,她很紧张,她也很困惑。
图9选自《铁丝网上的小花》
冬日午后,道路仍残余些积雪。一辆辆铁皮坦克从道路中间驶过,鹅卵石的地面被击出阵阵火花。布兰奇不喜欢坦克,她对坦克视若无睹。她喜欢小河,尤其喜欢映入小河内的蓝天。可是此时的天却是阴暗的。她沿着河岸走,走着、思考着。
图10
一个试图从卡车里逃跑的小男孩改变了布兰奇的命运。她在路上行走,遇到了被士兵抓走的小男孩。她想知道他被抓到了哪里,就沿途跟踪。当她走到城镇的边缘,看到一道带电的铁丝网,不禁触目惊心:铁丝网内的小孩个个面黄肌瘦、大人也同样面目憔悴。他们都仿佛笼中鸟,失去了自由。天空灰暗、气氛沉重,小女孩儿递给最弱小的孩子一块儿面包后,悄然离去。
图11
她在回家的路上思考:那些孩子和我年龄相仿,却不能够愉快地玩耍!他们总是饿着肚子,我要如何帮助他们?我又该如何贡献出一点点绵薄之力,让他们感到快乐……
自此以后,无论风雨、无论闪电,她都节省自己的口粮并从家里私带出食物,分给铁丝网内饥饿的孩子。小女孩儿越来越瘦弱,但是她的内心却是充盈的:她至少让饥饿的孩子减少了一丝丝的痛楚。
图12
政策高压,铁丝网内受难的孩子与日俱增;战事加急,布兰奇救助的行为却丝毫不减。战火弥漫了乡镇的道路,士兵在丛林里来回穿梭,布兰奇再次来到铁丝网旁,闪入眼帘的却是倾倒的铁丝网,饥饿的孩子都横尸地上,天空只余阴暗。
布兰奇这一次再也没回来……她的妈妈却还在无限的等待。
图13
当天晴的时候,森林里又春光明媚,嫩绿的野草刚抽芽,逐渐蔓及山坡。刚刚绽放的红花白花也点缀在绿草间,极其优美。可是铁丝网上却残留着一株业已枯萎的紫色花朵。
铁丝网内的人都是犹太人,是被德军囚禁的犹太人。铁丝网其实象征着惨无人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是小女孩儿哪里有这样的观点。她眼里没有民族的贵贱,只有生命的平等。她只知道被囚禁的小孩很饿,被囚禁的成人很伤心。
她知道战争很残酷、私自给他们送食物很危险。可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他们在受苦。能够多给予一些帮助,就多给予一些帮助。
她倾听着内心的声音,坚持着自己的小小的善意举动。虽然她预料到前路的危险,但是她毫不畏缩。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辛德勒先生临终前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这个世界”。这是发自肺腑的感慨,是对“纳粹”的坚决反抗,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图14选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布兰奇,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儿,虽然不能够像辛德勒那样救出许多在集中营里受难的犹太人,但是她的举动和辛德勒没有二致。一个是成熟稳重的男人,一个是天真可爱的女孩儿,他们二人都坚持着人性,坚持着正义,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受难者以帮助。他们的举动无疑是对“纳粹”的最大嘲讽,他们的坚持也无疑是对和平的最大希冀。
4.和平鸽长飞蓝天
《凯琪的包裹》
《故乡60年》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感慨:“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普通人民渴望的不过是平平常常的满足,稳稳当当的幸福。可是,战争却使阴云布满天际,太阳至此黯淡了光芒。森林弥漫着硝烟,山峦遍布着白骨、草地浅掩着英魂,河流涌动着赤血。战争所到之处,一切都满目疮痍,一切都化为焦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战末期,由于德军的高压政策,粮食不能输送到荷兰的大城市里,由此荷兰人艰难地经历着“饥饿的冬天”。每天,道路上都上演着“路有饿死骨”的悲剧。
《凯琪的包裹》所讲述的就是荷兰人如何度过二战后最饥饿的寒冬的故事:二战后小镇里所剩的东西很少很少。人们没有肥皂、没有袜子、没有像样的鞋子、没有白糖、更别提美味的巧克力。
春天里,邮递大叔给凯琪带来了一份包裹,内有肥皂、袜子和巧克力。她选择和大家一起品尝巧克力;夏天、秋天和冬天,凯琪也相继收到了白糖、罐头和御寒的衣物。她选择了和更多人分享。
图15绘本图片选自《凯琪的包裹》
第一份包裹是一位美国的小女孩儿萝茜送的;之后的一份份包裹是萝茜带动更多的人送的。凯琪和她的亲朋借助这些物资,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图16绘本图片选自《凯琪的包裹》
作为回报,在第二年秋天,她代表全镇给萝茜赠送了富有心意的礼物:一筐郁金香种子。虽然互相馈赠的是礼物,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关爱与对和平的希冀。
图17绘本图片选自《凯琪的包裹》
虽然战后物资匮乏,但画家运用的色彩是明亮的,给人温暖的感觉,让人充满着乐观的希望:邮递大叔衣着简陋,但热情似火;凯琪的个子很小,但是关爱他人的心怀却很宽广。凯琪的脸上常常洋溢着笑容,这笑容感染了她的小猫、感染了她的妈妈、感染了她的邻居、也感染了周围的很多人。她的无私更是让战后的阴云转化为无限美好的晴天,让寒冬转化为了暖冬。
郁金花的种子也因此埋藏在了人们的心底,只要人们彼此之间多一份爱与分享,和平之花也将永绽人间。
如果说《凯琪的包裹》是一个小女孩儿、一个小城镇对“爱与和平”的渴望,那么《故乡60年》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和平的希冀、对幸福的追求。
《故乡60年》用朴实的语言和壮阔的画面描绘了二战后日本走过的路。松居直说:“这本绘本的作者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他们回顾和描绘了自己生长的时代与生活,把那些珍贵的体验、生活方式和心灵的交流,以及和平之宝贵,以真情实感向下一代人诉说。”
二战结束后,人们终于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努力经营着各自的生活。战后的日本,民众终于冷静了下来,回归到了生活的常态。
年,有的人在辛勤耕作,有的人靠捕鱼为业,有的人以砍柴维生,有的人在售卖连环画;孩子们有了新的游戏:玩棒球、拍洋画、滚铁环、跳皮筋、转陀螺和从胯下看天空……没有战争、没有血泪,这些平平常常的满足让人们感受到了安安稳稳的幸福。
图18《故乡60年》
从胯下看天空是专属于孩子们的游戏:从胯下看天空,天成了地,地成了天,看似简单的的动作,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天地。
从胯下看天空其实蕴含着朴素但发人深省的哲理:要不断反观历史,反观曾经的残酷战争。战争中的天地是昏暗的,战争中的孩子们经历的是一个“魔鬼化”的世界。在战争的世界里只有杀戮,没有仁慈。反观历史,才觉得战争的可怕,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贵,才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对孩子们来讲,生活的意义就是能够玩各种各样的新鲜游戏,能够享受到阳光,感受到自由。
年,战争结束十年,孩子们可玩的游戏增多,溜溜球、呼啦圈、抬神轿风靡一时;年,漫画逐渐兴起,孩子们偏爱手冢治虫的人气漫画《铁臂阿童木》;年,文化兼收并蓄,人们既回归传统,又学习西方的新礼仪;年,电视游戏机风靡大街小巷,“游戏男孩儿”成为流行词;年,电话越来越小,一下进入了手机时代。
图19《铁臂阿童木》作者创作中
我们也在一步步地走,一步步地走向未来。在未来,愿事事都能够清和景明,愿岁月能够一如既往地安好,愿人世间再无硝烟。这是美好的愿望,是最平平常常的满足,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意义的充实,更是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