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死而色变,很多时候,死亡都是一个黑色的禁忌话题,自以为离我们非常遥远。
最近看了豆瓣评分高达9.2的日剧《非自然死亡》里其中一个事件:骑着车突然死亡的父亲,表面看是死于车祸,谁知道,他是在颈动脉破裂的情况下,连续加班了一个月,最终倒在回家的路上。颇为感慨。
流行语“我太难了”风靡网络,这并不单纯是一句调侃,社会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残酷。高强度、高压力、高疲惫的工作,压得年轻人们喘不过气来,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工作方式为:、5+2、白+黑。持续过度的工作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因素。
年11月27日凌晨,35岁艺人高以翔在《追我吧》节目录制过程中突发心源性猝死,引起广泛重视。在每个人为这个35岁的生命痛惜的同时,是不是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心源性猝死通过急救是否能挽回生命?心源性猝死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远?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高达55万,居世界首位,但是抢救的成功率却不足1%,太多人因此而失去宝贵的生命,而且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黄金4分钟”你掌握了吗?
当一个人心脏骤停,他能不能活命,靠的是这“黄金四分钟”以及身边的“现场第一目击人”。
猝死发生时之后的4分钟被称为急救的黄金时间。在遇到猝死患者时应该先判断患者是否已经失去意识,在确定后大声呼救寻求帮助,同时可以先进行心肺复苏。
除了基本的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可大幅提高急救成功率
及时除颤是目前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有效方法,不少地方已经安装了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怎么使用?南京医科大学的师生用一首流行歌曲改编的《急救Disco》,分分钟教会你!
01:45「成人心肺复苏术(CPR)」到底该怎么做?
No.1判断反应先确认现场环境安全,用手轻拍患者双肩,如患者无反应,说明意识可能已丧失。
No.2判断呼吸和脉搏
若是专业人员,在判断完反应后,用5-10秒时间同时判断呼吸和颈动脉有无搏动。
用两个手指去判断颈动脉搏动的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
若胸廓无起伏,说明患者呼吸已停止。一旦发现呼吸异常(停止、过缓或喘息),马上进行心肺复苏。若非专业人员,可直接省略脉搏判断,只判断呼吸即可。
No.3大声呼救大声呼喊的同时,现场指定1个人打急救电话,1个人去拿AED(体外除颤仪)。
No.4解开衣物
No.5胸外按压用“双手交叠,十指相扣,五指上扬,手臂伸直”的按压手势,按压胸骨下半段(男性: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压频率控制在-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
No.6人工呼吸按压呼吸比例为30:2,即做完30次胸外按压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次。
仰头提颏法后,清除口腔异物,捏住患者鼻子,嘴对嘴吹气2次,同时用眼睛余光观察胸廓起伏。
每按压30次,做2次人工呼吸,这样为1个循环。2分钟内,做5个循环,然后判断患者呼吸心跳是否恢复;如果没有恢复,就继续做CPR。直到有人拿来AED除颤仪且能使用或者急救员和其他施救者接手后,可以停止按压。
如果是未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可以选择跳过人工呼吸,仅进行单纯的胸外按压CPR。如果能在患者倒下的5min之内完成除颤,则复苏的成功率会非常高。
哪些人是潜在的高猝死人群:
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人,比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久坐不动
肥胖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长期熬夜
运动强度大的人:运动员、马拉松爱好者
长期吸烟饮酒者
想要远离猝死,就要提前做好预防:
平时应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清淡健康饮食,远离高盐高油高糖饮食;适并保持度运动,不久坐;保持健康体重,不超重、不肥胖;学会合理减压、释放情绪,不要过度焦虑;戒烟限酒。而本身有心脏疾病的人,在寒冷季节出门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随身戴好药品,最好是在有家人陪同的情况下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