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因其能够无创性评估包括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在内的全面信息而被誉为“一站式”检查。这些特点赋予CMR不仅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而且在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都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纤维化是伴随以心肌梗死、心肌病为代表的诸多心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已有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纤维化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严重的纤维化通常会导致不可逆的心室重塑,最终引起心力衰竭。在心肌病患者中,纤维化也被认为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而这种现象常被认为与心脏性猝死有关。
对比剂延迟强化技术(Lategadoliniumenhancement,LGE)可以在体无创性识别心肌纤维化,这是CMR区别于其他任何检查方法的主要特点。该技术在注射钆对比剂后应用反转恢复序列,能够清楚地把纤维组织勾画出来。通常心肌梗死患者的替代性纤维化,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反应性纤维化,特点各异。Kwong等证实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LGE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团队的研究也显示LGE的存在预示心肌梗死患者有更高的MACE事件发生率。Prasad及其团队研究证明在扩张型心肌病中,CMR所探测的纤维化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率、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显著相关。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GE也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有关。基于这点,CMR可指导临床ICD的植入。在心肌淀粉样变和糖原沉积症等心肌疾患中,LGE也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高度相关。
虽然常规LGE能够有效的在体检测心肌纤维化,但是这项技术对于弥散的间质性纤维化敏感性较差。因为常规LGE依赖纤维和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差异而不是依据某种定量标准,所以当纤维化呈弥散性分布时,并不存在所谓的“正常组织”。近年来T1mapping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一限制。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直接测量组织的T1值。以MOLLI为代表的一系列序列可在一次屏气内获取高分辨率的T1map。目前,T1mapping技术的有效性已经在组织学上得到了证实。多项研究证实T1mapping与LGE相比有更高的准确性,足以区分正常和病变心肌。然而,磁场强度、图像采集的时相和位置、钆对比剂生理特性以及注射对比剂后的延迟时间等外在因素都会明显的影响T1值。为此,在T1mapping基础上又发展了细胞外容积分数量化技术。
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volume,ECV)技术需要结合钆对比剂注射。依次在钆对比剂注射前后获得T1图像,再经过血细胞比容的校正后,即可得到ECV分数。该指标量化了组织中未被细胞占据的空间。由于纤维化的本质是胶原纤维在组织间隙过度的积累,因此ECV值可以直接量化纤维化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的研究验证了CMR在不同疾病中量化ECV的效果,这些研究已证实ECV较LGE更为敏感,甚至可以识别极少量的纤维组织。另外ECV作为LGE的一种补充技术,也具有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价值。
目前,T1mapping和ECV量化技术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验证ECV的价值。国际心脏磁共振学会和欧洲心脏学会磁共振工作组在年联合制定了专家共识以指导T1mapping和ECV量化技术,有望将之进一步推广与规范。
医师简介
赵世华
中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医院影像介入中心副主任兼磁共振影像科主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副主席,欧洲心血管病协会资深专家会员(FE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影像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心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心脏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心外科医师学会介入治疗学副主委。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十余种核心期刊编委。美国JournalofX-rayScienceandTechnology(JXST)杂志编委。发表论文余篇,SCI论文60余篇。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12月刊P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