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
不知道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什么样的?
让我们畅所欲言吧……
专题一:中西方木兰形象比较
1中西方木兰形象对比①中国木兰代表:北朝民歌木兰
②西方木兰代表:真人版电影木兰
中国木兰:儿女情怀的巾帼英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一首在中国人人都可以背上几句的歌谣,时代可以追溯到北朝。木兰作为孝顺的女儿,国家的战士,披上战甲,万里赴戎机。《木兰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略写了战场杀敌,却详细交代了木兰从*的动机以及来龙去脉。木兰伟大,被传唱歌颂至今;她也平庸,脱下战袍,只是一位会持家、有儿女情怀的女子。结局的家人团聚虽有几分戏剧性,但它为这位悲壮的巾帼英雄增添了个理想的结局、归宿,符合中国大团圆结局的习惯,并在结尾点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使木兰成为古代女子的典范。
西方木兰:自我、真实与“忠勇孝”
电影版的木兰,与其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更像是把中心思想换成西方人接受的那套。“木兰”从小就与其他女子不同,她调皮、不拘小节,从小被住在福建土楼的邻居认为是“巫女”。虽说,中西方的木兰都有“忠”、“勇”、“孝”的品质,但西方木兰的强大来自于一种叫“原气”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力大无穷,脱下战甲,赤手空拳干掉了一大片人,重新定义“脱我战时袍”。电影通过木兰的蜕变,从女扮男装到直面真正的自我,爆发出强大力量,表现了“真”的思想,使木兰成为了一位真正勇敢的英雄。
*昕誉
2中西方木兰比较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千多年来木兰从*的故事众口相传,并推出了不少电影、电视剧、戏剧、舞剧等艺术作品。虽说都以木兰为原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故事也有所不同。本次我选择了木兰故事的源头——《木兰诗》与美国年《花木兰》电影作为例子,对中、西方木兰形象进行比较。
相似处:
1、外在形象基本相同。二者都是女儿身,也都身穿红色*装,扎着高马尾,五官并没有突出好看,给人一种朴实、纯朴的感觉。
2、展现孝顺勇敢的品质。《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与西方电影中木兰不忍年迈父亲上战场,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都有体现孝的理念。
《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朔,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与西方花木兰电影中木兰身先士卒,英勇杀敌都可以看出木兰的勇与智。
不同处:
1、内在气质不同。《木兰诗》中木兰花是一个隐忍克己、勤劳勇敢、拥有英雄气概的年轻女子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忠孝之道。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也可得知木兰勤劳贤惠,心灵手巧,端庄稳重。而在西方的电影中,木兰活泼好动,大胆泼辣,偶尔还会调皮犯错,木兰成为了一个开朗,无拘无束的女孩子。
2、忠孝观念不同。中方木兰替父从*,孝敬亲长,体现了孝的观念。而在西方花木兰电影中,将孝的观念弱化,更多描绘了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无所畏惧的表现。这些场面更多突出的是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3、气氛与环境的不同。中方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壮哀伤的气氛。而西方花木兰电影中木兰冲锋陷阵,引诱敌人进入圈套,更多的是一种激昂热血的氛围。
同是写木兰从*的故事,中西方着重表现的木兰却不尽相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正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方观念与文化偏向于民族与集体,木兰出征是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国家,木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中的一部分。而西方文化偏个人主义,赋予了木兰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更多突出的是木兰本身的成长和功绩。这些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对此,我们应该吐故纳新,从而促使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袁婧恩
3论中西方木兰的不同花木兰这巾帼英雄,她在中国那叫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西方也不例外,但东西方花木兰却有所不同。
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故事来自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时代,了解花木兰性格,从诗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一个行为举止都非常规范的古代贤淑女子。她像其他普通女孩子那样,在家中纺织、做家务、和家人平静地生活着。诗中的花木兰是勤劳的、灵巧的、安乐的。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花木兰,做出了很不普通的事情——走出深闺代父从*。花木兰在家中是长女,当她看到“*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开始为年老的父亲担忧,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代父从*的使命就不可推辞地落在了女子花木兰的身上,这时花木兰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有对家庭的责任感,还有对国家的责任感。于是,花木兰替代了父亲走上了从*之路。
显然,花木兰的举止是高尚的,又带有一些伤感的色彩,所以她踏上从*之路时,她所感到的就是“旦辞爷娘去,暮宿*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辞亲别旧的悲伤情怀。
而西方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个英勇杀敌的角色,不同于东方强调的“忠”和“孝”,西方影视作品的花木兰偏离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在影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处处惹祸,使家人很难堪的半疯半癫的可笑人物,她的身上带着强烈的恶搞性质。它让小狗拖着米袋到处跑、她把女诫的训条写在胳膊上、她把媒婆和相亲的场面弄得乱七八糟、她在*营里的丑态百出……这种“傻大姐”似的女子形象完全突破了“笑莫露齿,动莫摇裙”的中国古代女子的行为规范,使花木兰一转身成了堂吉诃德式的疯癫可笑人物。而在从*的理由上则更是不同。
东方花木兰从*的理由是因为父亲太过年老了,家中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才代替父亲从*,而美国片中的花木兰则恰恰相反,理由竟是逃离个人的尴尬处境。因为她疯疯癫癫的性格导致街坊邻居视她为异类,亲人朋友也视她为祸根,使她无法正常的出嫁,所以她不得不逃离眼前的处境而设法去寻找新的自我。
虽然西方所描绘的花木兰也是一个英勇杀敌的角色,但西方的花木兰影视作品中真的有太多太多与中国不同的情节,例如当花木兰救了皇上,皇上竟当着全城百姓的面下跪花木兰,身旁的官员看到皇上下跪,他们也下跪,全城的百姓也向花木兰下跪。在现实中,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还有一个片段就是最后花木兰现出自己是女子的身份时,皇帝竟让花木兰继续带兵杀敌。要知道,中国古时候女子从*被发现那轻则逐出兵营,重则当场处死。这些改编体现的是西方当代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花木兰这一角色的不同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区别。但无论是中国《木兰诗》中代表忠孝的花木兰,还是迪士尼独立果断的花木兰,都被中西方的人们所喜爱,也让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影响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泳安
专题二:木兰名垂千古的原因
1逆境中绽放的花朵从古至今,“木兰”这一形象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在各大荧幕上,网络游戏里,甚至在迪士尼的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花木兰那飒爽的身姿,这一位女英雄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广大人民的心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是个勤奋的女孩,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一纸*帖,她的人生也许会和无数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子一样,出嫁生子,操持家务。但当“可汗大点兵”的时候,因为弟弟尚小,父亲年迈,全家人正处处为难的时候,她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这一切,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替父出征。她孝顺,她爱国,可是谁还记得她也只是一个小姑娘啊。
她本该是一朵娇媚的花朵开在宅院中,却活成了一棵扎根的大树长在旷野里。无疑,她是个当户织的勤劳姑娘,在战场上,她更是一个英勇坚强的勇士!于*河之畔,在黑山之巅,披甲提刀上战马,舞旗下令赴柔然!尽管从小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身体素质也比不过男性,但她无所畏惧,和一群男人一起参加战斗,竟获得了比男人还更高的成就!这样的飒爽英勇,怎能让人不喜爱?
北宋时期的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在杨家将死后,更是替夫出征,穆桂英中年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她和木兰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为女性,却可以在战场上大放光彩。不同之处在于穆桂英从小习武,嫁了个武功高强的老公,到了战场上也是轻松上阵,无所畏惧。而木兰却只是个涉世未深的普通少女,在这以前从未接触过战争,可尽管如此,她坚韧的内心和无畏的勇气还是让她驰骋战场,功成名就。
中国几千年历史,到如今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又有几个呢?能靠自己的个人魅力让人们记住的又有几个呢?这值得我们沉思,大部分人对女性形象的看法都偏负面的评价,极少有哪个历史女性人物可以不靠男人为人所知,可木兰不一样。自木兰出现以后,打破了古代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偏见——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也像是作为历史女性的代表,向大家证明了,就算是女人也可以独当一面,可以忠于国家,可以建功立业,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属品,更不是他人的玩物,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
电影《花木兰》里说到:“逆境中绽放的花朵,才是最珍贵最美丽的。”是啊,木兰不就是这么一朵花吗?她美丽,她坚强,她热爱阳光,却也无惧风雨!
木兰,她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个,传奇。
张楚涵
2名垂千史的木兰花木兰,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源于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一名叫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征战多年后回到家乡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来从未停止。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叟,或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复述出这个扬名千里的故事。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呢?
传奇的情节
首先,它的传奇之处在于木兰以女性身份从*杀敌。古时出征打仗本应是男子,而女人则是呆在家做做女红、照顾家人。木兰却女扮男装替父亲参*,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多少壮士战死沙场,而木兰作为一名女子竟得以归来,并立下大功。且在这十多年的征战中,无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如此传奇的情节着实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自觉地传播这个传奇故事。
忠孝的精神品质
接着,就是木兰身上最明显的品质——“忠”与“孝”了。
那个时候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迈,上场打仗必死无疑,木兰又无兄长,弟弟也还年幼。无奈之下,她只得剪去了自己的长发,换去了自己的裙衣,换作常人,恐怕不会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大好的年华,冒着可能战死的风险,当一名“男子”。可是,为了父母和家人,木兰做到了,这就是她“孝”的体现。
除了“孝”,木兰身上还具有“忠”的精神。“塑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多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多么可怕的敌人,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她全都做到了!或许她心中曾经害怕过,恐惧过,但她也没有逃避,英勇杀敌,立下大功。这是木兰的“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人们敬佩木兰的“忠”与“孝”的品质,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这两种品质也得到了诸多统治者的认可,他们大力宣传木兰的故事,让木兰成为教化百姓的范例,这也是木兰的故事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三、儿女情怀与英雄气概
在史书中虽没有木兰的记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性角色。相比之下,历史上其他的女性就不同了。在人们的认知中,在史书里,女性本就为数不多,且大多无名无姓。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慈禧太后,她的姓名是什么呢?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中,女性往往只是一介工具,她们只能也只配依附在男人的背后,她们往往会成为家族和国家的牺牲品!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武则天、吕后这些女性背负千年骂名的原因。古时的女子不能读书,她们是女性,夺取*权,统治国家,就应该被骂。这是多么可怕的思想啊,这些思想,又压迫了女性多少年!
反观木兰,她的形象是坚韧勇敢,刚强不屈的,她可以像男人一样上战场,杀敌人,英勇无畏。同时她也是一位真正的女性,她会有烦恼,也思念亲人,会化妆打扮。她具有女性的柔情,也不缺男性的刚烈!她的形象挣脱了世俗对女性束缚,她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女人,不仅仅可以照料家人,织布纺衣,她们还可以骑马打球,练剑习武,学习诗歌,这才是女性该有的样子!木兰打破了女子只能束缚于家庭中的固定印象,这也是木兰深受喜爱的原因。
蔡晨
专题三:
木兰从*是幸还是不幸
把握自己的人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首流芳百世的民间歌谣,以其独特的故事及押韵的歌词深受人们喜欢。
而关于木兰替父从*,有人说:“木兰真可怜,打仗多苦啊,一不小心还会战死沙场,为什么不好好呆在家里呢?”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木兰是幸运的。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从古至今,女人一直没什么地位。在一些人眼中,她们只是生育工具和满足他人的玩物。女子的一生,就只有相夫教子,活在男子的阴影下。更有一些女孩因家境贫困,被父母强迫送到青楼里,终身不得自由……相比于她们,木兰可以能够从*杀敌,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可不谓是一种幸运。
木兰活出了所有女人心目中最美的样子。
她是女子,有着爱美的天性,她也会“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她也会在残酷的战场上思念自己的家人。她有着女子细腻柔软的内心,是有着女儿情怀的真正的女人。
她是战士,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她在战场上亲手取下敌人首级。她是女子,体力是不如男子,可这并不能阻止她如男子般英勇,她不曾惧怕为国牺牲,手持刀戟浴血奋战,这份英勇让多少男子都黯然失色。
与其如其他女子一般,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不如用勇敢与坚强为自己开拓新的道路。
敢于突破现状的人,才是胜者。木兰,是幸运的胜者。
罗湘盈
专题四:从木兰看古代女子的理想状态
从木兰看古代女子的理想状态《木兰诗》中的木兰替父从*,以女子之身建功立业,可谓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楷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几乎达到了古代女子的理想状态。那么,古代女子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呢?我们以木兰为例探讨一下。
首先,女子要达到理想状态,最好生活在一个思想开放的年代,避免受封建礼教过多的束缚。木兰生活在魏晋南北朝,那时由于民族交融,礼教开放的北方民族的到来带来思想对冲,淡化了“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观念,让木兰代父从*成为了可能,也让木兰在归家后没有被礼教所*害。若是一个女子生活在礼教严明的时代,她就难以做出被礼教禁止的事情,只能被礼教束缚。所以,身为一个古代女子,她最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唐朝等民风开放的时代,否则,动不动就要自杀守节、立贞节牌坊,哪来的理想可言?
古代女子要达到理想状态,那她的家庭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木兰诗》中,木兰的家庭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木兰有像样的衣服、有钱让她去买各种战具、她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木兰的家庭为庆祝木兰凯旋杀猪宰羊……都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经济状况应该还是不错的,这也为她代父从*奠定了经济基础。作为古代的平民女子,如果她的家庭的经济基础非常差,那她很有可能因营养不良而夭折,或者即使长大了,她也不可能去做很多需要用到钱的事,这样受经济条件限制的人很明显不能算达到理想状态。所以,有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是古代女子达到理想状态的前提条件。
一个古代女子如果空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不利用它去做一些打破常规而被历史铭记的事,她就会被历史遗忘。长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女子的命运往往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了:成长、出嫁、生子、操持家务,然后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样失去了自我意志的生活显然不能算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此,应该要有打破常规的思想且敢于打破常规。木兰在得知征兵的消息后,她就想到要代父从*。木兰也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她明知代父从*有被杀头的危险,但她还是勇敢去做了,这才有了木兰替父从*的故事。一个古代女子只有拥有打破常规的思想和勇气,才能跳出既定的人生轨迹,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出理想状态。
但是,一个古代女子有打破常规的思想和勇气不代表她就是达到理想状态的女子,因为她还需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木兰在代父从*后,在激烈的战斗中存活,而且立下了战功,这说明她有很强的战斗能力。如果木兰没有如此强的战斗能力,那她可能早已战死,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没有能力,一切思想都是空谈。所以,有足够的能力是古代女子达到理想状态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要达到理想状态,就必须要生活在礼教较为开放的时代、她的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自己有打破常规的思想和勇气且有足够的能力。由此亦可见,古代女子想要达到理想状态是极为困难的,而生活在现代男女较为平等社会的我们,也应该为男女平等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毕竟无论男女,我们都是人类。
温泽霖
专题五:自选角度
木兰形象之演变
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木兰也是——题记
木兰,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的奇女子。因她的忠与孝被我们所熟识,而我们现在熟悉的木兰,真的是她原本的样子吗?你知道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木兰经历过多少个朝代的人物形象变化。
南北朝:英勇孝顺的木兰
《木兰诗》
1.讲的是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期间,木兰代父从*,浴血沙场,最后平安归来的故事。
2.“可汗大点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以看出木兰从*需要自备物资,这说明木兰是部族兵性质的世兵,世兵就是世代服兵役,出征需自备武器;也就是说,木兰其实是鲜卑人。
3.北魏初期还残留草原母系氏族习惯,女人可以学习骑马射箭,也解释了木兰在从*中的适应。
4.《木兰诗》突出木兰的孝。
唐朝:儒家忠孝代言人
《木兰歌》
1.唐朝的皇帝大多信奉儒家文化,而木兰被宣扬成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的女战士。
2.《木兰歌》中“本结弟兄交,死战暂誓不渝"“忠孝两不渝”突出唐朝的木兰代表忠”“孝“。
宋朝:妇女贞洁孝顺的模范
《木兰诗》
1.南宋程朱理学的发展,使当时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约束,英勇的木兰也成为他们宣传礼教的工具。
2.“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儿身;尚能降北虏,断不睦东邻。”讲的是木兰回乡后嫁给了一位男子,并且洁身自好的故事,宋代的木兰成为妇贞洁的模范。
元朝:宁死不屈的孝烈女将*
《孝烈将*祠像辩证记》
1.元朝是一个由蒙古建立的强大王朝,马背上的民族民风较为开放,使木兰成为更有力量、有思想的女性。
2.丰富了木兰事迹,续写新结局:皇帝知晓木兰是女子后想纳妃,木兰不同意,自尽而亡追曾谥号孝烈,突出木兰是元代孝烈的代言人。
明朝: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的女性
徐渭《雌木兰》
1.明朝的妇女地位非常低下,而在徐渭笔下的木兰也一样拥有恪守妇道的命运。
2.故事不断丰富,也改变了故事情节:木兰原为裹脚,从*后放开,回来后不是先报平安,而是先表明这些年不曾辱没爷娘颜面。最后木兰嫁于一人,男子忠于朝廷,木兰恪守妇道。
4.在《雌木兰》中,木兰才有了姓氏——花。
清朝:宅男偶像,国民女神
《北魏奇史闺孝烈传》
1.第一部木兰小说
2.在徐渭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笔下的木兰聪明貌美,精通女工,知天文地理,过目不忘,力大无穷,熟兵法韬略。
《忠孝勇烈奇女传》
1.木兰囊括了忠孝义勇贞烈,所有封建王朝所希望的女性品质。
近代:保家卫国女英雄
梅兰芳编演京剧《木兰从*》
1.为了抵抗外辱,木兰成为卫国战士,提倡孝道和武道。
年,电影《木兰从*》上映。
2.木兰离家前对弟弟说:“发奋勤学,将来好为国家出力。”契合“有国才有家”的时代主题。
3.20世纪50年代,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带着豫剧《花木兰》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 。
4.花木兰被塑造成肩负保家卫国使命的女英雄。
不同时代的木兰,写的似乎是同一个人,却又不尽相同,她们都有着木兰外在形象,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而内在精神则由书写者来赋予。书写者为了传播某一思想、意识,不断将木兰加以改编利用,才有了不同时代木兰形象的演变。
有人说木兰的演变是一种倒退,从天真纯朴到义勇贞烈,但我认为这是历史演变的正常现象。无论如何,我认为木兰代父从*的勇气,千里归乡的孝顺,在开放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木兰故事经久不衰的原因。(以上资料参考网络,由作者自主收集整理)
周怡衫
你心中的木兰是什么样的?可以告诉我吗?
◆◆◆◆◆
◆◆◆◆◆
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夏韵波